五年来,“85 后”共产党员、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中亚天气气候研究室主任、副研究员姚俊强带领团队开展野外科学考察 20 余次,跑遍了天山、帕米尔高原和阿勒泰山等地,足迹遍及伊犁河、塔里木河、额尔齐斯河等主要河流,采集降水、河水和冰雪水样品 1000 多个。
新疆,地处中亚干旱区,降水并不罕见,暴雨也时有发生。姚俊强通过追踪水汽蒸发源区到形成降水全程,从而“破解”干旱区水循环密码。
水循环过程看似简单,实则有着复杂深奥的规律。为了探究奥秘,姚俊强带领中亚天气气候研究室科研人员,完成覆盖新疆三大山系的空中水汽观测系统建设和水体样品采集,设计了可实时跟踪水汽和水循环变化的观测网络。通过传统气象学方法、水汽追踪数值模拟和降水同位素水汽追踪等多源方法,标记来自大西洋、印度洋和欧亚大陆等不同源地的水汽,把脉水汽的整个物理输送过程,直到它形成降水落到地面。
说起野外科学观测,姚俊强至今难忘这样一次经历。
2011 年 10 月底,他参与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大气探测科学试验。入秋的沙漠腹地已经很冷,观测任务也很紧张,每隔两个小时便要开展一次系留气球探空试验,大家轮流休息。最难熬的是晚上,气温降到 -15℃左右,还不时能听到狼的嚎叫。
试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持续了 20 多天。当团队终于采集到完整的数据时,大家开心得像孩子一样蹦蹦跳跳。这一刻,姚俊强被沙漠气象研究所科学家“特别能吃苦,特别能战斗”的骆驼精神深深地触动了,这也成为他博士毕业后留在研究所工作的初心。
每年夏天,姚俊强都要奔赴帕米尔高原,从海拔 2000 米左右的盖孜河口出发,来到海拔接近 5000 米的红其拉甫口岸,一路采集河水和冰雪水样品。采样工作十分艰苦,采集到合格样品并不容易。有的河道松软湿滑,有的则山石林立,一不小心滑下去,就会栽进深水中。
作为一名科研人员,姚俊强常常在想,如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让研究真正落到实处?
针对近 30 年以来新疆降水增多的现象,姚俊强从水汽输送变化的角度追踪了“增多的水”,发现其主要来自热带印度洋水汽,翻过青藏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,这跟传统的 “水汽无法翻越高原”的认知相悖。为了让科研成果经得起考验,他走出书斋,实地考察验证,多次爬上帕米尔高原开展采样和观测,走访各地气象观测员。这些研究成果,丰富了人们对干旱区降水变化的科学认识,也为新疆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。
从一滴水出发,是为了奔向更辽阔的大海。现如今,姚俊强的触角仍在不断延伸,从水的“原子密码”微观研究,逐步深入到气候暖湿化、冰崩灾害等热点问题的研究中,用科研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(图文摘自《中国气象报》,作者:李冬梅)
0991-2652429
desert@idm.cn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建国路327号